楼少迪 童海颖
日前,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码,实现国内工业企业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这是上海院大力推动党建工作向中心工作聚焦、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同步提升的缩影。
上海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党建工作中加强思想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强化激励保障,助推成果转化、人才成长,凝聚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强大力量。2017年,一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集团公司党建考核中获评A档。
加强思想引领,用使命感召人才勇担创新责任
上海院党委从国家和集团公司的需要中找准使命,加强思想引导,号召科技人才勇担创新责任,不断追求卓越。
针对党中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以及集团公司党组“石化发展、科技先行”的要求,上海院党委和各党支部通过专题研讨、干部培训、“三会一课”、班组学习等方式,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在中国石化应对“四大革命”、跨越“四大关口”、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中担当作为,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使命催生创新动力。一大批科研人员坚守“8小时成不了科学家”的信条,为加快科技攻关废寝忘食、连续作战。刘红星博士等科研人员甘守寂寞,坐得十年冷板凳,成功开发出煤制烯烃催化剂。刘俊涛博士为验证创新构想,日夜奋战在实验室,推动解决煤制乙二醇项目关键问题。使命召唤着人才。近年来,每年来该院应聘报名的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逾千人,为选聘高质量人才打下基础。
服务科技创新,用事业激励人才奋力干事创业
去年,上海院牵头完成的煤化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苯乙烯催化剂出口欧盟国家,完成从发达国家进口到出口的华丽转身。上海院党委认清发展所处的方位和面临的形势,把崇高的使命落实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发展目标上,激励科技人才奋力干事创业。
他们对照集团公司分步打造世界一流的战略部署,提出分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研究院的愿景目标。针对集团公司结构调整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特别是跨越“动力转换关口”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他们滚动优化“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布局“领先有机原料,提升碳一化工,拓展油气助剂,突破合成材料,创效精细化工,培育战略新兴,支撑引领发展”几大领域数十个攻关方向,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他们还通过宣传解读、目标对接、季度推进、半年考核、门径式管理等举措,使之转化为每一个部门、每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做到上下同心、目标同向。
奔有方向,干有劲头。宏伟的事业激励人才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努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形成一支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在内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强化激励保障,用机制留住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在今年举办的中国石化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中,上海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崭露头角,获得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这是该院以良好的机制用好和留住人才,保证骨干队伍稳定、人才安心创新创业取得的成效之一。
上海院党委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工作规律,充分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党建优势,不断完善思想引导、培养使用、激励约束和关心关爱机制。
他们在思想引导上,倡导“政治上听党指挥,学术上充分自由”的理念,形成了低调务实、宽松民主、科学求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藩篱的良好氛围。在培养使用上,形成公平公开和“四不唯”共识,通过项目练就人才,高层级岗位推行竞聘择优,低层级岗位开展内部招聘流动,三支人才队伍在成长通道上纵向畅通、横向贯通,使人才在合适的空间发挥出最大价值。在薪酬体系上,坚持能力业绩与创新创效相结合,基本薪酬坚持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科研骨干人员的基本薪酬总体高于经营管理人员,酬金分配坚持“应用+基础”导向,既激励创新创效,又鼓励基础前瞻,每年都有一批科研骨干的收入水平超过院级领导。在关心关爱上,为新员工提供过渡宿舍,为青年员工集中居住的偏远区域安排定点班车,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分层选树员工之星,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