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投资调查第一回:内外交困 叹阀门等实业之艰
温州资本是中国民间资本中一股非常独特的力量,他们既嗅觉敏锐、又善于抱团取暖。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温州经济似乎也风光不再。现在温州的民营企业都活的好吗?在经济下行中,他们又是如何腾挪、如何自救的呢?记者前往温州调研四天,欲一探究竟!
赴温州采访之前,我就先不自觉的脑补了一连串画面:土豪、企业家、炒房团、工厂主、富二代……来到温州后,一切都不一样。
我遇到了一个80后男孩儿,他叫季凯。身高190、五官立体、身材健美,原本可以舒服的继承家族企业,干着有相当基础的副食品加工生意。此刻,你的眼前是不是冒出偶像剧里高富帅的即视感?
然而,他告诉我,实业好难。就在一年多前,他感到,有点hold不住了。副食品厂的客户大多是餐饮和酒店,他说:“原来我们对诚信度比较高的一些酒店客户,会提供月结的结算方式,近几年经济变差了,各方面成本都在增加,我们不得不从月结变成季结,然后变成半年账期,乃至一年的都有,这就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
除了经济下行,人力成本大幅上涨也让这位年轻的继承者压力山大:“在温州生活成本很高,同样的工资水平,许多外来务工者宁可呆在地方三线城市,也不敢来温州。造成温州工人数量下降、素质下降。你知道吗?人工工资像房价一样,成倍的涨!”
多年来,轻工制造业一直是温州经济的命脉,在巨大市场的孕育下,温州阀门、服装、皮鞋、变压器等产品名扬海内外。温州也被贴上“阀门之乡”、“电器之都”的标签。不过现在,这些企业的日子却很不好过。
采访完季凯之后,我们又驱车来到温州的龙湾高新区,实地走访一家西装厂——杰亚迪服饰。它是一家典型的OEM公司,为某荷兰男装品牌做贴牌生产。总经理同样是个帅气的80后,名叫陈鹏,曾服务于温州知名电器企业正泰集团。后来,出于对西装的兴趣,他转行跨界,成了这家西装厂的二把手。
近两年,他最头疼的,是招不到好员工。给国外品牌代加工,用的是全进口面料,做高端全毛衬西装,你懂的,这不是简单跑量、低端制造的生意,它需要有经验和技巧的工人。
陈鹏感慨:“这几年零售业持续下滑,温州服装行业订单量也萎缩了。有些同行关闭流水线,甚至倒闭、关厂。许多工人干脆放弃在温州打工,各自散去,回家乡务工。”这样一来,诸如杰亚迪这样活下来的企业,也遭受着连带效应,就是市场上的好工人,越来越少了。
季凯、陈鹏提到的,是温州制造业中小企业主面临的普遍问题,他们的困境也是当下中国民间投资最真实的缩影。数据显示,全国一季度民间投资53197亿元,同比增长5.7%,比1-2月降低1.2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增速降低4.4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今年1-5月民间投资增速从2011年10月的35%,急剧下滑至3.9%,创下历史新低。相应地,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也下行至62%,同样创下201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罗守贵曾多次调研温州经济,在他看来,温州的阀门、变压器、服装、打火机、皮鞋,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然而,多年的加速投资和扩张,却给逐渐饱和的实体经济带来了难以承受之重:“过去不断的建一些新的开发区,不断的制造业在扩张,这在沿海地区城市比较严重。这种做法必然造成一个产能过剩。我觉得,这一次可能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
曾任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的马津龙则认为,说温州经济整体大幅调整,并不算客观,但必须承认,中低端产能正在被大面积的清洗:“相对来说,那些行业的龙头企业的状况还是可以的,甚至有些不错的,比如电器行业,正泰,因为它规模非常大,他的状况可以的,但是它也调整的。它高端的产品发展比较快,它低端的产品,你去看,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