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市场评述 | 新品速递 | 原材料行情 | 综合新闻 | 阀门曝光台 | 阀门市场 | 阀门协会 | 本站动态

资讯首页
当前位置:全球阀门网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成果为雪龙号南极科考提供导航保障

作者: 2014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浏览量:
字号:T | T
2月8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点,收回重达200公斤的考察设备CTD。这次雪龙号的探险可谓是一次“奇幻漂流”:从起初的顺利起航到收回CTD,期间经历了驰援俄罗斯受困船只

  2月8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点,收回重达200公斤的考察设备CTD。这次雪龙号的探险可谓是一次“奇幻漂流”:从起初的顺利起航到收回CTD,期间经历了驰援俄罗斯受困船只、被困密集浮冰区、成功突围、完成补给和接新队员上船任务后继续南极之旅等环节。这一系列惊心动魄背后,中国遥感卫星拍摄到的多张高分辨率图像,为雪龙号航行路线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导航数据支撑。

  危难之中 支撑突围方案

  1月2日,雪龙号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在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浮冰范围迅速扩大,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裹挟下将雪龙号围困,造成雪龙号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在被困的几天中,冰山曾与雪龙号擦肩而过,脱困成为雪龙号的首要任务,而突围路线的设计则必须依靠卫星影像对雪龙号周边冰情的及时反馈。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和惠凤鸣博士夜以继日地收集国内外卫星影像,并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寻找雪龙号脱困方案。

  南极自然环境恶劣,冰层和天气变化大,路径导航设计对卫星的空间定位精度、图像质量和时效性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遥感卫星刚好满足要求。

  “我们通过对遥感卫星拍摄到的1月3日与5日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出海冰外缘线的变化、冰山移动的轨迹和浮冰的变动情况。”惠凤鸣说,他们发现雪龙号周边冰的外缘线在缩减,正东方向9公里至边缘的海冰内部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个小水塘,且东南方向出现了一条由小水塘连成的“黑线”。这表明在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下,东侧海冰密集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对此感到欣喜万分,因为雪龙号脱险的时机到了。

  西风带来的“天时地利”,更是为雪龙号脱困提供了有利条件。1月6日晚,雪龙号所在海域风向由东风转为了西风,且随着风力的逐渐加大,雪龙号四周浮冰开始被吹散、东移,边缘浮冰渐呈融化之态。远在北京的研究人员在综合分析卫星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雪龙号向东南方向突围的方案。该路线不仅距离海水区域近,且存在着天然的冰层裂隙,十分有利于雪龙号脱困。

  按照突围方案行驶,1月7日傍晚,雪龙号终于驶入一条水道,成功突破浮冰的围困。

  科考途中 助力路径规划

  其实,作为雪龙号的眼睛,中国卫星不仅在此次脱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雪龙号进入中山站时,环境卫星传回的图像就曾为雪龙号的科考路线设计提供过数据支持。

  根据环境一号B卫星等发回的数据,研究人员对南极冰层裂隙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雪龙号的科考路线设计了14个定位点。后来,雪龙号基本沿着这些定位点行进,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比预期到达时间提前了4天。

  2013年12月18日,雪龙号船长王建忠给程晓和惠凤鸣发来感谢邮件:“这次我们能在百年不遇的普里兹湾严重冰情的环境下,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内陆和

全球阀门网(www.famens.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阀门网!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帮助中心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阀门助手

广告热线:0571-88970062 服务热线:0571-56077860 传真:0571-88971936
广告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会员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件:service#famens.com  销售邮件:sales#famens.com 投稿邮箱:famens-bj#foxmail.com

备案号:浙ICP备09057929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10307 版权所有©全球阀门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