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某些国外机构对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不少质疑,比如认为中国要搞国产化替代,对外资企业采取歧视性政策,通过政府干预等非市场化行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
12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中新社主办的“新时代·新经济”国是论坛上对以上质疑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旨在最大范围凝聚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打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中国一直对于内、外资企业采用相同标准,一视同仁,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各类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共享发展成果。
辛国斌称,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顶住了下行压力,保持了平稳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辛国斌也坦言,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整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业基础能力弱,中国制造面临“缺心少魂”的局面,实物产品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辛国斌指出,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资本脱实向虚现象突出,企业佣工、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融资难仍然是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综合判断,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不抓紧,窗口稍纵即逝。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国际格局剧烈变动,竞争进一步加快。”辛国斌说。
辛国斌表示,自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在具体领域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批重大工程实施效果凸显,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切实提升,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工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高端装备创新亮点频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行业发展取得突破,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试点示范扎实开展。
辛国斌透露,近期,工信部正在加紧推进首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从实施到现在,中国制造2025还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制造业发展本身还存在很多急需破解的瓶颈和矛盾,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他说。
他还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工夫、做文章。
效率变革方面,包括坚定不移地调整制造业发展结构,分类有序处停僵尸企业,把去产能工作推向深入,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相结合,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竞争功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采取审慎包容监管,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发展壮大。
辛国斌还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