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在珠三角风潮迭起。12月11日,记者从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的一份调研报告获悉,珠三角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的佛山,46%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83.6%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以外的其他智能设备。“机器换人”使企业普遍获得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能耗降低等效益。
然而,调研亦发现,中小企业“机器换人”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和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据悉,该调研实地走访了10余家代表性企业,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家企业进行摸底,涉及产业包括通用设备、汽摩配、铝型材、金属加工、电子通信等。
近5成企业使用机器人 超7成企业效率提高
佛山华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包装企业之一。去年,该公司旗下子公司华新彩印,初步在后道糊盒生产线安装并运行了智能自动包装物流机器人项目。该项目可连续实现自动开箱、自动套袋、自动封箱、自动打带、自动贴标、自动码垛、自动输送带等流程。
“时代已经把我们推上了自动化、智能化浪潮的风口浪尖。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机器换人’显得尤为必要。” 华新彩印总经理陈镇然向媒体表示,现在90后成为新一代工人主力军,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福利待遇等综合因素,甚至根本不愿从事机械而重复的流水线作业,而“机器换人”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据介绍,华新彩印使用机器人后,重体力、操作重复等流水线工作都由机械手来完成,六条生产线省去了21名员工,年均节省人力成本110万,效率提升15%。同时,产量亦大幅提升,其胶印车间后工序糊盒工序每月产量将增加1500万个盒,每年新增产量18000万个盒,工作效率提高20%以上。
不仅华新彩印在使用“机器换人”过程中尝到“甜头”,佛山多家企业亦有同感。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入3800万元用于厨房电器制造系统“机器换人”自动化升级改造后,人均生产效率提升10%,劳动生产率由1095台/人/年提升至1226台/人/年。
“机器换人”提高的除了产量还有质量。据介绍,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工业机器人喷釉系统后,产品的优等率接近100%。而在佛山坚美铝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化挤压机使成品率提升5%以上。
在南海检验检疫部门近期做的一个专项调查中, 67.3%的受访企业表示“机器换人”让生产效率提高10%-30%,8.8%的企业表示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另外,93.6%的受访企业表示,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今年南海检验检疫部门深度走访了佛山制造企业10余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家企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显示,46%的企业使用了工业机器人,83.6%的企业使用了工业机器人以外的其他智能设备。
那么,是什么促使企业要“机器换人”?
答案很意外。
调查显示,高达71.1%企业表示,促使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的最大动力还是提高生产效率。而在调查前,人们预想的理由是招工难、人力成本高等动因。
“这说明,企业并非被动开展‘机器换人’工作,更多的是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主动升级。”主导该研究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意愿迫切
不少企业也表示,采用“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是“用工成本高”。调查显示,约有超三成企业有此压力。
工种艰苦、危险,招工难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的原因,而且它们“机器换人”意愿更为迫切。
据佛山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到2015年,佛山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从1836元涨到5151元,年增长幅度达10%-15%。分析认为,用工成本迫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用机器来替代人工。
据玩具企业南海中美玩具厂反映,由于人工成本的上升,企业不断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用工已从高峰期的1万多人下降为5000多人。
机器换人让大部分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据调研数据显示,52.1%的受访企业表示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用工减少10-30%,40.4%的受访企业用工减少10%。
例如广东新合铝业有限公司引进三条全自动氧化生产线,减少用工350人,一年用工成本可减少两三千万,3至5年就可以技术改造的成本。
此外,降低能源消耗、柔性化生产的需要、提升企业形象也是企业“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企业对终端客户竞争日趋激烈,个性化、定制化产品越来越多,为了使生产柔性化,通过“机器换人”实行智能化改造是重要途径。
在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就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从前端设计、生产制造、再到末端物流配送的全生产链自动化,以满足家具产品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海天酱油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机器换人”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后,使得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酱油产品的标煤单耗从之前的70.29kgce/吨下降到40.45kgce/吨,酱油产品的标煤单耗下降42%。
问 题
中小企业遭遇缺资金缺人才困境
据介绍,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积极性高,特别是部分示范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取得巨大的成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得佛山的工业机器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16年就增长超过2000台。
据统计,截至目前, 开展“机器代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多家,应用机器人超6000台。
不过,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开展“机器换人”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上述调研发现,最突出的还是“机器换人”成本太高,企业投入资金困难。60.8%的受访企业表示,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困难是资金困难。
据悉,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一般较高,一台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加上系统集成改造和控制软件的费用,动辄需要几百上千万,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更需要上亿元的投入,而收回成本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部分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自动化改造还遇到技术能力不足难题。很多企业有计划开展“机器换人”工作,但受限于企业的技术水平没法开展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调查中,53.2%的企业在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困难是存在技术难题。
统计显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机器换人”人才缺乏亦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据介绍,“机器换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既懂生产线的操作流程,又懂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和集成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通过 “机器换人”改造后,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线需要懂得操作的高级技工操作和维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较高。调查中,35.1%的受访企业选择“缺乏人才”为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困难。
此外,限制企业“机器换人”的原因还有政策激励措施有待提升,以及企业对机器换人缺乏了解。
调研发现,虽然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企业仍然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对进口设备免税、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不了解或不熟悉。在具体政策运用上,企业对相关条件和规则不熟悉,政策运用能力较弱。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仅有28.1%的企业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
另外,调研中部分企业还提出了进口设备审批手续有待简化和加快,新设备的员工培训有困难,部分工种进行智能化改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和意见。
建 议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人才
针对佛山企业“机器换人”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上述调研报告建议,在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适度降低财政支持申请门槛,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机器换人”。对机器换人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政府无息贷款,政府直接补贴,发挥资金杠杆作用。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机器换人”项目实行中长期贷款,给予利率优惠;探索设立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优先供“机器换人”项目使用。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协调各相关部门,简化“机器换人”项目前置审批手续,建立“机器换人”项目申报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上述报告还建议,加快培育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广东省是全球制造基地,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巨大,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应进一步加大政策鼓励和引导,通过并购、战略风险投资等途径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
此外,在人才方面,还需要加快“机器换人”人才培养。例如鼓励企业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自动化、软件开发等高技术人才。再是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在高校或技校成立。三是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技术研发、工程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四是用政府补贴等方式增加一线高级技工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佛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