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凌冽的寒风吹过大兴安岭腹地,当地的气温逼近零下十五度。与严寒天气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位于黑龙江省塔河县郊一处热火朝天的工地——中俄原油管道二线最后一道焊接工程。
上午9时58分,随着最后一道焊接工序的完成,中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工程部项目经理郑福耀现场宣布:“中俄石油管道二线工程全线贯通。”这意味着经历456天的艰苦奋战,在中国能源战略层面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俄石油管道二线工程终于全面建成,并进入输油前的“倒计时”。
中俄二线北起漠河,南至大庆,管道全长941.8公里,由中国石油管道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于2016年8月13日正式开工。由于管道最北点在我国北纬53度,冬季气温最低至零下52摄氏度,工程过半的线路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域,其项目施工难度在中国石油管道的建设历史上实属罕见。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松动爆破、管沟开挖、细土回填等诸多难题,采取了管道保温、加装“热棒”等多项创新技术措施,确保了工程按时完工。”郑福耀介绍。
根据项目规划,2018年1月1日二线工程将正式投产输油。届时,从东北输油管道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将由现在的每年1500万吨增至3000万吨。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欣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俄原油二线工程,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技术创新“破冰”
作为高纬度严寒地区的石油管道工程,中俄二线的施工难度对于中石油管道公司,可谓一大挑战。
其一,是大量的冬季施工。根据施工总体部署及当地气候条件,冬季施工近7个月,尤其在漠河至加格达奇段,冬季施工时极端温度可达-40℃,增加了焊接的施工难度,加大了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的工作量。加之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白天时间短,有效作业时间少,给工期带来很大的风险。
针对严寒地区的地理环境,中石油管道公司有效的采取“补口机械化”的作业方法。据介绍,补口机械化是使用全自动喷砂除锈加中频预热加中频回火的补口施工方法,这个工艺是在密闭条件下喷砂,磨料自动回收、分离并可循环使用,环保效果极其显著。“这个工艺还通过管体自身的热传导对热收缩带进行二次熔胶,使热溶胶充分融化,克服了原手工在冬季由于火焰烘烤温度不足而产生的质量缺陷。”中石油管道公司一负责人对此解释。
其二,中俄二线工程施工风险大。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冬季施工火灾风险大。管道有455.82km横穿大兴安岭林区,在冬季施工时火灾风险是最大的安全风险。二是二线基本与漠大一线并行,最近的地方仅10米,并且反复交叉约38处,给二线施工和一线运行带来安全风险。三是由于施工难度大,加大了质量和工期整体管控的风险。“这就对我们整个工程的科技化和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顾工程的艰辛,郑福耀这样总结。
据介绍,此次工程施工大规模采用“焊接自动化”技术。该技术采用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机,在管道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由焊接小车带动焊枪沿轨道围绕管壁运动,从而实现自动焊接。这种取代手工焊的焊接,一旦参数设定正确,就可以靠焊接方式的同一性形成充分的质量保障,同时,提升施工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优势也得到充分的显现。“很多创新性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中俄二线工程顺利完工。也为中国石油管道在严寒地区的施工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中俄二线工程的技术创新,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欣佳给予高度评价。
建筑“绿色管道”
除了克服高纬度地区严寒的地质因素外,如何在施工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的环境资源,则是中石油管道公司面临又一挑战。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对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资源的保护。
按照设计规划,中俄二线会有相当一部分在大兴安岭林区与漠大一线伴行。此前,2010年建设漠大一线原油管道时使用了20米作业带,已经砍伐了从加格达奇到漠河区域455千米作业带内的树木。因此,中俄二线工程的施工,如何选择伴行距离,尽可能减少伐木面积,成为中石油管道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据了解,在起初的项目预可研中,按照业界常规标准提出,双线并行间距为20米。但这个方案如果继续下去,二线建设就要单独再砍伐20米大兴安岭的林带——这显然与中石油建筑“绿色管道”的理念相悖。
为此,项目经历多次论证,多次实验,进而在可研报告中调整了新建管道与原有管道距离,将这个距离缩小到10米,即减少砍伐10米的林区作业带——这意味着,调整后的方案保护了林木420公顷。面积相当于一个中型的森林公园,相当于1.5个北京颐和园。
除了考虑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外,如何将施工对冻土土质的影响降到最低,则是中俄二线工程面临的又一个考验。据了解,相比较漠大一线工程冻土施工时,部分采取外购回填土。在中俄二线初步设计中明确要求非特殊情况不允许用外购土回填。
在对森林和冻土实施有效的保护之外,中俄二线在施工过程中,还对沿线的居民饮用水源、呼玛河水生态实施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在东北的土地上,构建了一条呵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管道”。
能源战略的补给通道
“用责任铸就共和国能源血脉”——在中俄二线的工程现场,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而这也正是中俄二线工程之于中国能源战略意义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上升的同时,伴随着东北地区自产原油量递减,原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2011年1月1日中俄石油管道一线工程正式投产。
中俄一线管道起自俄罗斯境内的斯科沃罗季诺输油站,终于大庆林源输油站。管道横贯大兴安岭山脉,穿越松嫩平原腹地,是国内第一条穿越多年冻土区域和原始森林的大口径长输跨国原油管道,沿线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积雪超过8个月,厚度达1米以上。管道所经大兴安岭山脉,基本为中低山、丘陵和河谷地貌,部分地段山高坡陡。
截至11月1日8时,中俄石油管道一线已安全运营2497天,累计输送俄罗斯原油1.07亿吨,成为中俄能源合作共赢典范。
但在现实的另一面,中国的原油供需矛盾依然严峻。基于此,2013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2013年6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向中国增供原油贸易合同,计划从2018年1月起,通过中俄二线向中国每年增供原油1500万吨。
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提振东北工业经济,有力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就东北地区而言,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等老油田目前已经进入开采寿命的中后期,采出液含水量明显增大,采油成本明显上升,原油产量逐年递减。通过建设中俄二线管道,扩大引进俄罗斯原油,可及时填补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供应缺口,将有效完成吉林、抚顺、大连等二十多家东北炼厂的资源供应。
而更大的战略意义,并不仅限于东北。随着中俄石油管道一线、二线的相继建成投产,作为中国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的东北能源通道将进一步完善。而与此同时,作为中国能源东北战略布局的另一条通道——中俄天然气东线工程也将全面启动。11月12日晚间,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欣佳在加格达奇透露:“目前,(中俄天然气东线工程)项目前期进展顺利,也将于近期开启国内北段的全面建设。”
根据中俄达成的协议,东线工程完工后,每年将从俄罗斯供气380亿立方米。对于中国石油的“管道人”,又将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