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艇”人物谱》成书过程达数年之久,一直得到中核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6年4月8日,由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主任张昌明主持,召开了对书稿的评审座谈会。中核集团原军工部主任、现科技委副主任李景,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兼核工业新闻发言人李鹰翔,原核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中核集团科技委副主任郑庆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所侯艺兵,中国核工业报原总编辑杨志平,以及中核集团新闻中心、原子能出版社的部分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书稿进行了评审,并对进一步修改提出了中肯而具建设性的意见。后经编者修改、加工、润色数月之久,并经过保密部门审查,终于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在书稿付梓之时,笔者就此书的编撰及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访。
李丽(以下简称“李”):编写《“两弹一艇”人物谱》,是出于对我国核工业史的呼应,是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的回顾。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编写这样一部厚重的书籍的?
贾基业(以下简称“贾”):应该从2005年初,人民日报等媒体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说起。该项活动热情歌颂我党建党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英烈、劳动模范和科技英才,每天一集。其间,“两弹”功勋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等先后被推出。我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启示。当时,我已经开始撰写《中华姓氏与古今人物》一书,想到尽可能多地把核工业英才写进去。从那时起,更注重收集核工业那段秘密历程中的丰碑人物,日月俱增,我脑海里逐渐有了个“群英谱”。在继续写《中华姓氏与古今人物》的同时,2012年初,“两弹”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朱光亚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我想,“两弹一艇”的研制群星荟萃,他们都是“感动中国人物”、历史的“丰碑”,这仅靠公共媒体是难以涵盖的。当时,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将近50周年。由此,我的心中萌发出一个宏愿、一种灵感,由核工业人写一部核工业的《永远的丰碑》,书名定位《“两弹一艇”人物谱》。此时《中华姓氏与古今人物》部分内容虽已开始见诸报端,但我忍痛割爱,还是暂时搁笔了。您说得对,应该是出于一种历史责任感吧。
李:核工业创建跨越60多年,从军用到军民结合,到今天核电大发展的格局,“人物谱”范围如何确定,有无时间上的界定?
贾:前提是在“两弹一艇”研制的全局或某方面是否作出过重要工作或贡献。有一部分同志一生都在军用方面;一部分同志一半在军、一半在民;还有些同志是后来参加建设核电,但前面也做出了贡献。这三部分人都是本书所要列入的,但“成就与贡献”一栏,重点是写“两弹一艇”方面的。时间上的界定,主要是对担任具体组织领导工作的“领导干部”,从1955年1月核工业创建,至1982年5月二机部改名为核工业部。就部级领导干部来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陆续提拔的诸位副部长,多是当年在重点单位、重点岗位上的组织领导者。80年代初,他们就已离休,只有几人退居二线。之后的同级干部可放在核工业调整及核电时期。
李:“人物谱”不只写二机部,而是从“大力协同”的视角从全国范围来写的。您是如何搜集这么多人物资料的?
贾:这是整个工程的基础。近10年来,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收集和阅读大量书刊、文献和影像资料上。一是已见诸于公开的新闻人物报道、文学影视作品、人物传记等。二是获得各类重要奖项及荣誉称号的群体,那些对“两弹一艇”作过重要贡献的当在其中。如何梁何利基金奖,是个重要奖项,其科学技术科目覆盖面也广。我把每年的获奖人物册(1994年起共20册)都翻阅过。三是从“两院”院士中找,从1955年开始选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开始评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由全部院士名单中结合多种资料,找寻“两弹一艇”人物。四是搜集主要协同单位院所简史、厂志等资料。五是坚持每天收听新闻报道、阅览当天的书报资料,随时持续收集与“两弹一艇”有关的信息。
李:这么多人,还要写成“人物谱”,您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呢?
贾:本书由四编内容(上、下卷)组成。第一编为“科学与技术专家”,分七个层次写了约250个人物,他们撑起了“两弹一艇”的脊梁。第二编为“组织领导干部”,是写党政军中担任具体组织领导的一些重要人物,如首次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二机部的宋任穷、刘杰等30多位正、副部长,最大协同单位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蕴珏及有关单位的政委、副司令员等,核潜艇工程前期科研开发并形成《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的主要组织领导者李毅、核潜艇工程组织领导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等。第三编为“组织领导机构及主要组成人员”,分五个层次:中央、国务院领导机构(核工业)及领导人员;二机部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二机部所属企事业单位(部分)初期主要负责人;国家首次核试验期间,在试验现场和北京参与其中的主要领导指挥和主要工作人员;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前期领导机构及主要组成人员。第四编为“在功勋者的背后”,是追忆那些默默奉献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和领导干部。四编共写了近千人。
李:写这样一部书牵涉很多方面,您觉得还有哪些遗憾?
贾:由于时间、空间及条件所限,手中资料的涵盖面和容量都显不足;对人物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到位,甚至出现纰漏;或许有些该写的人物没有写进去,所以修改和补充的空间还不小。凡此种种,敬请读者见谅,并给予指教。(李丽)
编著者简介:
贾基业,汉族,生于1939年2月,山东惠民县人。1976年9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一直从事党务和工会工作。1999年退休前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直属机关工会主席;2015年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被评为核工业离退休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