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9%,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系官方首次以分季方式核算的GDP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19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9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79亿元,增长8.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为何是6.9%:国际国内不利因素叠加
由于三季度先期经济数据不容乐观,多家机构和专家纷纷预期GDP增速或将破7。不过,6.9%的数字仍然好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解释三季度GDP增长为何“破7”时,指出了两方面原因,即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两方面的因素相互叠加,加大了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
从国际层面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美国加息预期进一步强化,造成世界大宗商品、股市、汇市价格出现大幅动荡,许多国家货币出现进一步贬值,加大了中国出口的压力。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仍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不仅在去库存,而且在实实在在地去产能。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增速都出现了下滑,短期来讲对工业下行产生压力。另外,前期增长较快的汽车、手机等行业市场容量也进入了调整期。
而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恰恰来自于这两个层面。盛来运指出,一方面,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呈现低增长、低物价、低利率、不平衡且振荡加剧的特点,这种情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发达国家通过加快再工业化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以来经济普遍下行,市场的需求较弱,生产成本又较低。这两种情况部分挤占了我国外贸出口的空间。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来自于国内的结构调整。中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程度较深,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调整,去库存、去产能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来讲对工业肯定会产生下行压力。
如何看待6.9%: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未变
面对六年来首次“破7”的GDP数据,盛来运指出,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总体平稳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未改变。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增长指标虽有所回落,但还在7%左右;就业指标总体表现还不错,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的计划目标;居民消费价格1~9月份只上涨1.4%,而且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GDP。这些指标充分说明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仍在合理区间。
其次,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在继续推进。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确。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4%,比上半年的49.5%高出近两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
第三,转型升级势头非常好。在中央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1~9月份,网上零售额增长在36%左右,将近40%,新产品像新能源汽车都在翻倍增长。在工业结构中,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仍然达到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盛来运强调,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都在有序推进,这也说明调整符合规律,转型符合方向,发展符合预期,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大势没有变化。
经济增长不缺动力: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增长相对稳健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正面临新旧交替的压力和挑战。有人担心,在经济增长的旧动力衰退、新动力尚未成为主导力量的当下,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或动力消退?在盛来运看来,中国经济不缺增长动力,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增长相对比较稳健。
他指出,虽然工业增速在下滑,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在加快。自2012年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以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型,所以服务业成为近期经济稳定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盛来运还表示,从需求角度来看,尽管投资增速在回落、出口增速在回落,但是中国的消费增长相对比较稳健。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物价以后实际增长为10.5%,而且增速逐月提高,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一些行业,如旅游、保健、卫生、教育、医疗这些行业增长速度都非常快。另外,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等新的动力在加快孕育成长,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假以时日,中国新动力的成长,再加上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一定会推动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盛来运说。
展望中国经济“后势”:三种力量影响中国经济
三季度GDP跌破7%,7%以下是否是成常态?对此问题,盛来运表示,中国经济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这是四季度包括今后一个时期最可能的运行态势。
“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中国经济上行的压力,在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盛来运说,如今,影响中国经济有三种力量,即下行压力、支撑力和新动力。
一种力量是下行压力,在短期之内,尤其是中国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会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力度强弱的问题。
第二种力量是支撑力,因为中国经济仍处在战略机遇期,中国稳定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支撑力仍比较强。
支撑力首先来自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与新技术结合会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另外一个支撑力来自于中国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仍然具有后发优势;第三个支撑力来自于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在住和行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还有一种力量是新动力,”盛来运指出,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进一步释放,此外,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减少,但是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红利也很大。在这些因素推动下,新经济、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一种新的动力。
统计制度改革是否影响GDP:影响不大
自2015年第三季度起,中国开始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改革后,原来的累计核算改为分季核算,即从原来分别核算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累计GDP,改为直接核算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当季GDP,累计GDP由当季GDP相加得到。
盛来运认为,统计制度改革改革对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影响不大。“因为GDP核算必须要保持口径的可比,虽然制度层面上、方法层面上有些变化,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在总量上会有一定的变化,但用于计算同比速度的上年同期数也做了同样调整,因此,利用这些基础数据核算出的各季度GDP的绝对额虽然有所变化,而速度则变化不大。”
“采用分季核算后,将有利于生产出高质量的GDP环比数据,更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变化。”盛来运进一步指出。(来源:新华社)
专家视点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破七”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后,引发了市场悲观情绪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经济研究所杜飞轮撰文表示,这是一种过度的担忧和片面的焦虑,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文章认为,当前6.9%的增速仍在预期的合理区间之内,不用惊惶失措。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中国经济波动空间越来越窄,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0%、7.0%和6.9%,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表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不断增强。
文章指出,6.9%没有打破总体平稳格局,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速度和总量扩张,还要看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工业、投资、出口等指标下滑,但不能把部分数据增速减缓误认为经济全面低迷,实际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变化。6.9%在世界上仍属快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速仍居世界前列,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是平稳的。
文章称,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等风险和隐患,也面临新旧动力接续的压力,但经济发展的引擎并未熄火,正在砥砺前行。
从经济基本面看,发展支撑动力依然向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并未变化,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技术、互联网+等结合会催生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出新的增长动力。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势不可挡,在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后,居民对教育、旅游、健康、保健、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从先行指标运行看,经济短期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9月份,PMI指数为49.8%,较8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至50.2%,已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结束连续6个月下滑趋势,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四大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情况均有所改善,出口有望扭转负增长局面。这表明中国经济短期不会出现“硬着陆”。
从支持政策看,政策效应进入集中释放期。前期已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协同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已经突显。扩大政府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减税降费等政策既扩大了总需求,减轻了企业负担,也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4次降准降息,不仅缓解了市场流动性偏紧局面,也带动了信贷需求和投放增加,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9万亿元,同比多增2.34万亿元;11大投资工程包和民生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建设进度也不断加快,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投资企稳回升。可以预计政策支持全年实现7%左右的增长是有能力和有保障的。 (摘编自人民网)
数 览
8.2%
前9月国企利润降幅8.2%
近期,财政部公布今年1~9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1~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7428.5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中央企业12459.4亿元,同比下降10.2%;地方国有企业4969.1亿元,同比下降2.7%。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国企营业总收入也有显著下滑。1~9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30571.7亿元,同比下降6.1%。国企营业总成本也和营业收入一样呈现下滑趋势。1~9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321406.3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下降0.9%、下降0.5%和增长10.2%。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汪德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月国企利润数据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不仅国企利润有显著的下滑,国企的营业收入甚至营业成本都有比较明显的下行,这都反映了物价的下行。”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下滑显著扩大,另一方面国企的资产负债情况更为恶化。数据显示,9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超过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9.2%。而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7.1%,增速比负债增速低逾2个百分点。
对于资产负债的上升,汪德华告诉记者:“国企的资产和负债都有明显的上升,财务费用增速也比较明显。这反映出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加杠杆的现象比较明显。加杠杆可以为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不过短期看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来源:经济参考报)
6.1%
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比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分析称,总体看,10月份工业生产增长小幅回落,表明在传统产业深度调整的过程中,新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力尚显不足,未来工业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对于10月份工业生产状况,江源认为,呈现出增长分化、结构优化的运行特征。
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回升。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较9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加快0.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加快0.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快1.2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受购置税优惠政策作用,当月增长7.3%,增速加快4.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比9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高于整个工业5.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前三季度呈现每个季度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解释称,各季波动幅度没有超过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运行大体上保持在平稳的状态。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的陆续显现,社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在不断提升,他预计今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可保持在6%以上。(来源:中新社)
17.87万亿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17.87万亿
商务部近日公布《2015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17.8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7.9%。
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出口10.24万亿元,下降1.8%;进口7.63万亿元,下降15.1%。贸易顺差2.6万亿元,扩大82.1%。按美元计,中国进出口总额2.9万亿美元,下降8.1%。其中,出口1.66万亿美元,下降1.9%;进口1.24万亿美元,下降15.3%。贸易顺差4241亿美元,扩大82.3%。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