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跃跃欲试到一度停滞,中国核电事业命途多舛。随着《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的发布,中国政府支持核电的态度开始明朗化——2%,这是目前我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看来,如果不是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中国的核电发展应该不是现在这种场景。
我国当时掀起一轮“核电热”,几乎所有省份都对发展核电跃跃欲试,但就在福岛核事故后不久,即被国家紧急叫停,核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此后,关于核电重启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不过,就在几天前,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日前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这是我国首次发布与核安全相关的政策声明。
业内专家表示,与前期政府犹豫不决的态度相比,中国政府支持核电的态度开始明朗化。
内陆还在等“路条”
据叶奇蓁透露,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泽、湖北大畈3大内陆核电站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所耗费用接近100亿元,目前正在等“路条”。
“现在政府层面还有些犹豫。”叶奇蓁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核电站都在内陆,中国为什么不能?“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我国已完全具备核电发展条件。”
“一些学者和专家说内陆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建核电站,但火电厂用水不比核电厂少。”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柱民说。
2%的能源结构占比,这个数字,无论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还是叶奇蓁眼中,都实在是太不起眼。叶奇蓁列举了一组数据:法国的核电占比高达77.7%,韩国是34.6%,俄罗斯是18%……在他看来,中国核电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核电是安全的。”这句话,叶奇蓁已说了很多次,但很多时候随即被业界的质疑和声讨淹没。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投运核电机组22台、在建机组26台。
“我国核电站年负荷因子都在85%以上,运行非常稳定。”此外,叶奇蓁说,我国未发生过国际核事故分级在2级及2级以上的运行事件。也就是说,在纵深防御上,国内核电站也没有问题。 对于在建的核电机组,赵柱民说,新建机组采用的都是三代核电技术,执行的也是最高安全标准。
原子能法亟须出台
走走停停,摇摆不定,已成我国核电发展的常态。在叶奇蓁看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核电未获得国家法律层面的最高保护。
从2014年开始,有关核电重启的消息不绝于耳。从国家能源局同意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到国务院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在业界眼中,这些预示着核电重启进入倒计时阶段。
按照我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接近当前美国水平。
核电发展或迎来喷发之势?等待良久的业界充满期待。
不过,叶奇蓁却向记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不能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台原子能法,核电发展规划的完成将得不到保证,有可能会再次因为各种因素而被终止。”
立法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我们目前正在做这个工作,希望能总结几十年的运行经验把它批下来。”叶奇蓁说。
基础研究要跟上
核电发展抑或迎来热潮。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却开始泼起了“冷水”。“我国核电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核电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相关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没有协调配套。”杜祥琬说。
在他看来,热潮之下,人们很容易将关注点聚焦在核电站上。但事实上,核电建设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问题,从前期的燃料到后端核废料的处理,甚至到后期核电站的退役,都要认真研究。
杜祥琬说,发展核电就像下棋,必须要有前瞻性,有纵深安排,不能只看当前。“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
目前,中国工程院正准备进行相关研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让中国的核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一哄而上,风险很大。对此,赵柱民也表示,核电发展必须冷静思考,不能操之过急。“很多事故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技术问题,也包括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从国际趋势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不仅仅注重规模。
“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打算发展核电,现在要开始考虑提高能源效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与核能工程学院教授竺礼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