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油井大夫’综合施治,安塞油田王窑作业区的36口井起死回生,重新走上复产之路,其中有6口井的平均日产量超过1.6吨。”12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的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工艺所负责人说,“采油一厂主管的安塞油田今年年初以来已有216口‘病态井’康复上岗。”
开发历程已有30个年头的安塞油田,油水井地下状况日趋复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长停井、套损井等逐年增多,采油工把这些井通称为“病态井”。据统计,像这样类型的井,安塞油田每年要新增90口左右,“病态井”如何治理影响着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突出抓好“由规模建产向精细管理、由新区快速上产向老区长期稳产、由注重规模速度向突出质量效益”三方面转变的2014年,采油一厂及早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厂的“病态井”摸排调查,对摸排出的216口有望救治的“病态井”,采油一厂技术人员通过分析“病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治方案,采取重复压裂、堵水调剖、精细注水和查层补孔等综合措施,使一口口“病态井”变得健康,成为持续稳产和不断上产的坚强后盾。
在1994年开发建设的侯市区块,有22口井患有“老年病”。今年,通过采取重复压裂、堵水调剖等措施,这些井全部加入了生产井队列。其中,有5口井“返老还童”在老区块上产稳产舞台上唱起了主角。例如,开采初期日产量只有2吨左右的王侧29-21井,随着开发的深入,产量急剧下降。今年,通过采取射孔和压裂等措施,这口井不但“转危为安”,而且还成为目前日产比投产初期还高的上产“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