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市场评述 | 新品速递 | 原材料行情 | 综合新闻 | 阀门曝光台 | 阀门市场 | 阀门协会 | 本站动态

资讯首页
当前位置:全球阀门网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石化推进开放式创新

作者: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石化报 浏览量:
字号:T | T
在今年4月召开的集团公司科技委外部委员会议上,出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他们是科技委首次聘任的外部委员。邀请各个领域的院士、专家作为外部委员,对中国石化增强科技实力、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

        与国外20多家大型公司和高校进行联合开发,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18个联合体

  在今年4月召开的集团公司科技委外部委员会议上,出现了一些陌生的面孔,他们是科技委首次聘任的外部委员。邀请各个领域的院士、专家作为外部委员,对中国石化增强科技实力、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聘请外部委员的背后,是中国石化对开放式创新的不断探索尝试。

  近年来,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开放式创新,傅成玉董事长多次强调,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而且已经初显成效。

  我国将在2017年底全面执行国5车用汽油标准,油品升级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石化开发了一系列加氢、催化等新技术,收购了像S-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这样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再创新,确保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石化也成为该技术全球唯一的技术许可商。在页岩气开发方面,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在技术支撑上,除自主技术外,也选用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促进了快速规模建产。在煤化工方面,中国石化发挥工程化技术优势,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目前成功开发了大型SE煤气化炉,支撑了煤化工业务的发展。

  “关起门来搞科研,既难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对一流技术的需求,也难以履行好国家赋予的科技创新责任和使命。”集团公司上下达成共识,科研工作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开放科研平台和项目,特别是前沿技术,要主动打破科研体制机制藩篱,选用全国甚至全球科研力量和资源,形成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

  今年初,中石化休斯顿研发中心揭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石化第一个境外研究机构正式成立运行,也标志着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工作一个新模式的开始。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石化着眼全球配置科技资源,目前已经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开放式创新基础体系。

  在国际科研资源利用方面,主要通过技术并购、联合中试、联合示范、联合探索等,参与分享国际成熟先进技术。目前,中国石化与国外20多家大型公司和高校进行联合开发,侧重页岩气开发等油气勘探开发与战略新兴技术。

  在国内高水平资源利用方面,中国石化已经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18个联合体,开展上中下游全方位合作,包括己内酰胺、苯乙烯、聚乙烯、煤化工、分子筛催化材料、高含硫化氢气田开发等,联合开发的苯乙烯技术已经推广23套。

  在国家研究平台利用方面,中国石化主要通过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基金委联合基金等,组建联合团队,承担国家任务,开展基础科研,包括碳酸盐岩油藏、海洋工程、绿色化学以及催化材料等。

  在产业技术联盟方面,中国石化与能源、化工、汽车等国际公司建立技术性联盟,深化技术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与终端客户开展合作,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进行技术开发与应用。

  “2014年,中国石化将继续探索创新海外研发中心及联合机构运行机制,推动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在今年的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说。

全球阀门网(www.famens.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阀门网!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帮助中心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阀门助手

广告热线:0571-88970062 服务热线:0571-56077860 传真:0571-88971936
广告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会员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件:service#famens.com  销售邮件:sales#famens.com 投稿邮箱:famens-bj#foxmail.com

备案号:浙ICP备09057929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10307 版权所有©全球阀门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