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 环境治理已成施政重点和民生热点
作者: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 浏览量:
字号:T | T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次步入“两会时间”。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中央一年来对于环境保护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两会将通过民主程序对之成效做出评定和检验,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次步入“两会时间”。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中央一年来对于环境保护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两会将通过民主程序对之成效做出评定和检验,环境保护酝酿新的突破。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全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两会极有可能通过法定程序将之转化为国家意志,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的机遇。
从今天开始,我们再次关注全国两会,关注代表委员对于破解环境瓶颈约束的所思、所议、所为。从今天开始,全国两会也将再次关注我们面临的生存境况,关注整个社会面对严峻环境形势的所困、所需、所期。
严峻环境形势下召开的全国两会,注定将成为人民群众环境诉求和期待集中释放的公开平台
舆情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两会结束以来,按照各相关关键字的各网络平台舆情信息总和计算,“环境治理”以高于第二名反腐倡廉3倍的优势居民意热点榜首。
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周,一场席卷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导致多地全“橙”预警。
浓雾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在当下这个发展阶段,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流民意和公共诉求。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在此前召开的31个省(区、市)两会上,26个省份提及空气污染治理,明确提到治理雾霾天气和监测PM2.5的省份就达15个。
不难发现,环境治理在成为施政重点和民生热点的同时,也在成为各级两会关注的焦点。
2013年全国两会前后,山西长治苯胺泄漏污染河流,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余波未了,各地频繁遭遇重度空气污染。
从代表委员提案议案到小组讨论,到新任总理记者招待会,环境问题始终是关注焦点。
全国两会闭幕一年来,这种关注一直都在,而且越来越集中。
哈尔滨停课,南京红色预警,天津限行闹乌龙,每出现一次大气污染,公众的神经就绷紧一次。
昆明惊现“牛奶河”,贺州水体遭受污染,“红豆局长”事件引发轰动,每发生一次水污染,公众的关注就增加一分。
一年来,环境问题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扩散、发酵,整个社会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期待也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普通市民因为雾霾起诉环保部门,企业老板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
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两会期间,这种关注还将持续,环境诉求还将得到充分表达,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发展进程。
“三期叠加”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自然将成为检验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直观考场
两会的影响早已经超越政治层面,扩展至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其他领域。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两会关注。
环境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环境领域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发挥两会作用,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建言献策凝聚着责任,争论碰撞摩擦出智慧,监督批评孕育着进步。
2013年全国两会一年来,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没有根本变化,变的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力度和高度:
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会到国务院常务会,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到行政机关,从总书记、总理到分管副总理,中央高层关注环境问题的频率明显提高。
2013年全国两会一年来,环保投入偏低的差距没有根本变化,变的是破解瓶颈制约的决心和信心: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河北承诺增加落后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北京提出治不好大气“提头来见”。
2013年全国两会一年来,污染点多面广的局面没有根本变化,变的打击违法排污的手段和能力:
“两高”司法解释大大降低了入罪门槛,《环境保护法》在多次征求意见后也即将面世,这将大大增强环境执法的刚性和力度。
2013年全国两会一年来,污染事故高发的势头没有根本变化,变的是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心态:
面对棘手的环境问题,除了无奈、着急与抱怨,整个社会表现出了更多的淡定、耐心和定力,理解、支持和参与。
别忽略了这些调整。
正是这种调整,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革,更深地进入综合决策层面和宏观改革层面。
别小看了这些变化。
正是作出了这些变化,才能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准平衡,才能在结构调整上舍得割肉流血,才能不再喊破嗓子作秀而是甩开膀子作为。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中国,这一调整尤为重要,这种变化显得更有深意。
然而,我们没有必要避讳这样一个差距: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这种调整还有很大的完善余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这种变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国两会将直观地呈现这种差距。而这种呈现和监督,对于在环境管理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有裨益。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无疑承载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更大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关注两会?
面对复杂的环境形势,关注两会,其实就是在关注国家的发展走向、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态利益。
——今年,我们关注两会,是想从中寻找这样的话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会不会触及实质?能不能触及实质?敢不敢触及实质?
推进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革。问题在于改什么、怎么改、敢不敢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内容令人振奋,我们迫切想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这样的答案:
今年可能会启动哪一些改革?哪些改革会通过法律授权成为环境保护的有力武器?如何放权?怎么扩权?能否确权?
——今年,我们关注两会,是想从中解答这样的疑惑:环保队伍够不够职业?如何才能更职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环保队伍足够专业化,但不够职业化。
于是,被邀请下河游泳时,环保局长不知如何应对;面对媒体镜头时,有了“红豆局长”的尴尬。
适应环境管理转型的需要,提升环保队伍的职业化变得尤为迫切。我们期待,两会代表委员为此建言献策。
——今年,我们关注两会,是想从中验证这样的判断:环保部门会不会越来越尴尬?地方党委政府会不会越来越尴尬?
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众质疑越来越多,是不是一种尴尬?
这是环保部门的尴尬,也是各级政府的尴尬、各级党委的尴尬,是当下这个发展阶段的尴尬。
我们期待,代表委员关注这种尴尬的根源,思考这种尴尬的实质,探讨化解这种尴尬的思路。
——今年,我们关注两会,还想从中寻找这样的答案:环境治理重治标还是重治本?结构调整能否继续推进?发展方式能够真正转型?提质增效能否得到保证……
环境问题积累了几十年,不可能通过十几天的两会得到彻底解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寻求对期待的回应、对环保新路的共鸣。
我们并不寄望发展方式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得到根本性转变,但这并不影响从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寻求推进转型发展的动力。
我们并不寄望环境质量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得到根本性改观,但这并不影响从提案、议案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
我们并不寄望环境意识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得到根本性提升,但这并不影响从监督、交流中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智慧。
有了上述这些动力、智慧和良方,若干年后,总结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史,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今年的全国两会。
全球阀门网(www.famens.com )友情提醒,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全球阀门网!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