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开始积极建设乡镇
污水处理厂,以推动农村环境质量改善。但是在一些地方,乡镇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工后,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程质量差,不能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二是污水处理设施选址不合理、不规范,导致环境投诉量增加;三是未实现雨污分流和乡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导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四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涉及面广、规模小,建成后难经营,污泥处置不规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笔者有如下建议:
加强乡镇综合规划,合理选址。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合理制定乡镇区域功能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指导功能。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因地制宜地选择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位置,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利用效率。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为完成“十二五”污水处理目标,地方政府应当研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吸引各种民间资本参与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探索建设—运营—转让的BOT模式,推行污水处理市场化,满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需要。另一方面,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实际,出台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明确统一的征收主体和标准,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费足额收缴,提高项目投资收益率。
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根据乡镇发展规划、现有人口居住状况和工农业发展状况,确定水污染类型,估算污水排放量,确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处理工艺和污水管网铺设等。与地形和征地面积结合,选择低负荷型和成熟可靠、稳定性好的处理工艺,最大限度地发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实用性,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利用和处理效率。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方案进行比选,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乡镇政府部门加强建设期间工程质量监管和指导,防止因工程质量问题导致建成运营后设施出现渗漏现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全面进入处理设施,减少污水直排现象。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运营期间,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新方法,政府部门应落实专人联系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有污水进入、设施正常运行。
强化农村环境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环保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查处,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此外,还要加大对乡镇“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力度,将污水处理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