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阀有杂物或未打开,或吸入管堵塞
管路系统密封性差
从轴封处吸入空气
灌泵系统故障
打开吸入阀,排除杂物,疏通吸入管。
检察管路,尤其分段试压连接法兰处,堵漏。
更换轴封,压紧填料密封
检查及维修灌泵系统
原动机发生故障(包括电源);
泵卡住;
填料函压得太紧;
排出阀门未关。
检查电源及原动机情况;
再次盘车确定联轴器情况;
放松填料;
管进出口阀门,再次启动。
吸入管路漏气;
灌泵时吸入侧气体未排尽;
吸入侧突然被异物堵住,或吸入口滤器堵塞;
吸入管脱水,大量气体吸入
系统净扬程增加;
阻力损失增加;
口环及叶轮磨损过大;
其它地方漏液;
泵叶轮堵塞、磨损、腐蚀。
检查液位高度和系统压力;
检察管路及止回阀等有无故障;
更换口环及叶轮;
检查轴封等地方;
清洗、检查、调换。
叶轮装反(双吸泵);
液体密度、黏度与设计条件不符;
操作流量太大。
动机质量差,定转子摩擦;
叶轮与承磨环、叶轮与泵壳有摩擦;
液体密度增加;
填料压得太紧或干摩擦;
轴承损坏;
转速过高;
泵轴弯曲;
轴向力平衡装置失效;
联轴器对中不良或轴向间隙太小;
输送液体黏度过高或密度过大。
检查更换电动机;
检查泵内零件并加以修理;
检查密度;
放松填料、检查水封管;
检查与更换轴承;
检察原动机转速与电源;
校正泵轴;
检查平衡空、回水管是否堵塞;
检查联轴节,调整对中;
更换大功率电动机。
轴承装配不合格;
润滑油不足,油质差或老化;
冷却水量不足或断路。
电源电压过低开;
电源断电;
叶轮卡死;
电缆断裂;
电泵被海生物或海里杂物缠绕;
电缆两端接线松动;
定子绕组烧坏。
扬程过高;
泵进口阻塞;
叶轮转向错误;
叶轮磨损;
口环磨损、泄露;
泵体泄漏。
接地线错接或电源线缺相;
机械密封泄漏,致使电动机匝间或相间短路;
电泵脱水运行时间过长;
电泵超负荷运转;
电缆线破损进水;
电泵开停频繁。
返厂或送维修单位,检查排出故障,重新安装绕组,再使用。
轴封(机械密封)损坏漏水;
电缆线绝缘破损;
电缆线头掉入水中;
潜水电动机渗水。
电动机不转动;
电动机反转;
吸入管路堵塞和漏气;
吸上高度超过允许吸上真空高度
介子黏度过大。
检查电源、线路和电动机;
调整电机相序;
检查吸入管路及滤器;
降低吸上高度;
给介子适当加温。
电动机转速不够;
螺杆(或齿轮)与泵套磨损;
安全阀损坏或标定过低。
检查管路并维修好;
检修调整或更换;
重新标定安全阀或降低工作压力。
泵螺杆与泵套配合太紧;
机械密封回油孔堵塞;
介子温度过高。
检查调整泵螺杆与泵套间隙,必要的话,要更换部件;
疏通回油孔;
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介子温度。
泵与电动机不同心;
泵内有空气;
螺杆与泵套不同心或间隙大;
安装高度过高,泵内产生气蚀。
调整位置,重新对中;
检查吸入管路,排除漏气部位;
检修调整或更换;
降低安装高度。
介子黏度过大;
排除管路堵塞;
螺杆与泵套产生严重摩擦。
将介子适当升温;
停泵,疏通排出管路;
检修或更换相关部件。
电动机不转动;
吸入管堵塞或吸入阀门未开;
吸入管路漏气;
吸入阀或排出阀损坏或密封不严;
补油系统的油有杂质,密封不严;
电动机转速不足或不稳;
吸入液面太低。
检查电源、线路及电动机;
检查吸入管、过滤器,打开吸入阀;
检查吸入管路,封堵;
维修吸入阀或排出阀,必要时更换;
换干净的油;
检查配电电制与电压,稳定电动机转速;
调整吸入液面。
吸入管太长,弯路太多;
隔膜腔内残存空气;
补液阀或隔膜腔等处漏气漏液;
安全法、补偿阀动作不正常;
柱塞填料处泄漏严重。
加粗吸入管,减少弯路;
重新灌液,排除气体;
找出泄漏部件并检修封严;
重新调节安全阀和补偿阀;
调节填料压盖或更换新填料函。
柱塞零点漂移。
重新调整柱塞零点。
各运动副润滑情况不好;
填料压得过紧;
传动机构油箱的油不足或过多,油质不好。
检查情系各油孔,加注润油(脂)
调整填料压盖;
更换新入润滑油,油量适宜。
各运动副磨损严重;
阀升程太高;
泵安装地基不稳,地脚螺栓松动;
活塞螺母或活塞杆螺母松动;
活塞冲程过大或汽化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