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吉林石化转型发展效果好 今年前5个月盈利1.74亿元
本报记者 李己平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近日传来好消息。在连续两年大幅创利的基础上,今年前5个月公司盈利1.74亿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染料、化肥、电石“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吉林石化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不断突破现有经营模式。他们并未拘泥于单纯的生产单位,而是充分发挥小批量自主经营权,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蜚声国内外的拳头产品矩阵。
吉林石化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于1954年开工建设,1998年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作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吉林石化60多年间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各类人才6万多人,累计上缴利税超1000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获得国家级荣誉100多项。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年、燃料乙醇生产能力60万吨/年,拥有员工2.2万人,总资产达280亿元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内石油石化系统中大多排名前列。
与其他老牌国企一样,吉林石化也一度陷入亏损。不过,这并没有动摇企业扎实的根基。2015年,吉林石化提出“五抓五不”策略,锁定扭亏目标,苦练内功、精细管理、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次年,公司便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公司炼化效益创出50.8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2018年,炼化业务盈利25.8亿元,企业迈上了稳健发展的新台阶。
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吉林石化共计加工原油385.2万吨,生产乙烯36.3万吨,完成产品总量763.5万吨,均超过分解进度计划;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1亿元;炼化业务累计盈利1.74亿元。
这么多老国企,都曾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都遭遇过亏损,为什么吉林石化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扭亏,实现高质量发展?
“止住出血点、增加造血点、扩大盈利点,牢牢守住可持续盈利底线”——吉林石化的经营理念或许便是答案。
吉林石化公司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王海泉告诉记者,多年来,吉林石化始终坚持业务主导,强化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同时,充分发挥研究院、中国石油ABS技术中心等科研主体作用,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研发,加快关键技术升级换代,加大新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以此支撑、引领主业发展。正因如此,在转型的“不适期”,吉林石化虽然经历了不小的阵痛,却终究没有伤筋动骨。
在紧抓研发不放松的基础上,吉林石化还积极优化生产布局。公司采取“提高加工量、不增成品油”的生产策略,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先后制定实施增产乙烯原料攻关、优化常压装置生产操作及侧线产品收率等一系列“控油增化”措施,在原油加工量再创新高的同时将柴汽比降至1.39,创千万吨炼油装置投产以来最高水平。比如,他们根据下游行业对丙烯酰胺级丙烯腈原料需求量不断提升的实际,通过优化二丙装置工艺指标,调整相关设备及参数等措施,增产1万吨酰胺级丙烯腈,成功实现了大幅增效。
此外,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也是吉林石化的一大“法宝”。吉林石化坚持“建成一个,开好一个,创效一个”,积极推进炼油业务由“燃料型”向“化工型”发展。吉林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全力组织50万吨/年航油改扩建项目,力争8月底实现“中交”,即“中期交工”,意味着建设单位完成了工艺运行路线上的所有建设内容,工艺路线全部贯通,可以进行系统试压、水电联运等工作,剩余项目不妨碍试生产;动力一厂新建一号炉项目目前已完成锅炉本体6908道焊接口,水压试验实现一次成功,预计8月30日可实现高标准中交;丙烯腈厂废液焚烧隐患治理项目已完成主装置桩基、控制室和变电所基础施工以及7台/套主要设备订货工作,可确保按期完工,力争提前1个月投产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