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项目经理,现在这个构造的地下地质情况你已经完全掌握了,第一口井打哪儿?”这是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田立新在“青年科技论坛”中问一名员工的问题。
田立新的提问旨在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勘探要“回头看”,才能更好地向前走。
剖析“失利井”
石油勘探界流传一句话叫“勘探无失利,探井无空井”。因为,无论成败与否,探井都会提供最直接、最丰富、再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都给不了的地下地质信息。在渤海油田,有个特色的节目叫“失利井解剖”,就是对油气发现与预期相差较大,甚至毫无油气发现的探井进行深刻剖析,进而为下步勘探指路。
沙东构造带某口井为了规避浅层气对钻井施工的影响,通过多方努力,同意在原定直井上添个“旁支”。就在勘探人还在为该井终可顺利上钻而欣喜时,钻探结果却给他们当头棒喝:除了少量的油气显示外,主支井在深浅层均未有规模性油气发现。
深层为什么没有油?浅层存不存在油气富集区?“旁支”有没有必要钻进?问题棘手。
研究人员从刚刚钻探的主支井的钻井基础数据入手,深入分析后发现深层虽然未见显示,但整段气测组分全,很有可能是气层;而浅层在断层下降盘,尽管没有圈闭,底部仍见到了油气显示,上升盘应该有很大希望。
“含油气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成功,将大大推动勘探进程,分支井值得钻探!”渤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总地质师周心怀研究完资料后毅然决策。
最终,分支井在明下段探得20多米油层,这可是该构造带该层系不多见的油层发现,打破了该区沉寂多年的勘探局面。
优化“决策树”
勘探阶段目标井位审查时,布井的先后顺序及批次组成的部署思路,称为“决策树”。用最少的井,最大限度地完成目标评价,部署最优的“决策树”是渤海油田的勘探人一直努力在想并在做的。
年初渤海西部海域某构造评价时,围绕是先甩开扩大规模还是持续提高探明率,引发了热烈讨论。钻井已揭示油气藏高度较低,如果远离构造高部位,油气丰度极有可能存在风险;一旦甩开钻探失利,下一步评价将举步维艰。
另外,该构造因其“复杂破碎”,首次在勘探评价阶段介入开发、储量及钻井、工程等专业人员,多角度多专业探讨,“找能动用的储量,打效益好的断块”,步步为营,使得该复杂断块构造由最初的“小油砂”变成了“金娃娃”。
随钻“及时调”
渤海油田勘探作业近年年均钻井数目较多,为抢到航道、保护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空窗”,常常会在短时间内瞄准一个探区密集钻井。
井打多快,研究都得跟得上。高效集约的勘探节奏要求研究人员与钻机“拼抢”时间,及时分析,实时调整,做足研究。
渤中勘探项目队在一构造随钻过程中实时跟踪钻井动态,精细随钻研究。为兼顾多套目的层系,在某口井开钻前夕,项目队顶住各方压力,将原本设计为直井的井位及时更改为斜井,之后采用以斜井为主的井位部署方案,设计并成功钻探5口斜井,多钻遇了油层百余米,储量多增加了上千吨。
要质量,也要效益。渤海的勘探人仍在不断回头看,持续探索着属于渤海油田的优快勘探之路。(通讯员 张藜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