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布。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正掀起一股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热潮,我国产业升级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机,如果不把握好这一时机,我们就无法支撑‘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说。
结构调整时不我待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该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发达国家旨在运用手中的尖端技术打造高端核心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务,保持竞争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力争建立起高起点的新兴制造业,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还需应对制造业要素方面的挑战。比如,过去几年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使我国部分地失去了对欧美国家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对此,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受到较大的外部冲击,在全球的地位就可能会被动摇。同时,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也需要我国产业建立起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尽快摆脱我国产业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状态。
尽管形势很严峻,但在《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张永军看来,全球产业转移也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中国产业升级正处于关键节点上。
“中国有大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中国产业具有的长期竞争优势。”张永军说。
“四化同步”成为引擎
坚持“四化同步”,将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潜力不断释放,继而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2012年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这表明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只有产业上能够生产消费升级的产品,才能产生实际的消费升级,同时由于消费升级的需要,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报告课题组成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说,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2012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而许多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比已达70%。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此,该报告指出,我国的产业升级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把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力促三大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使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报告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将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坚持‘四化同步’,将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潜力不断释放,继而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张永军对记者说。
加速培育竞争实力
我国要引进、开发和掌握先进技术,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其更具有竞争力
当前,我国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对此,报告指出,在面临全面转型升级的需求压力下,我国产业需超越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开发和掌握先进技术,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其更具有竞争力。
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3个、22个、11个百分点。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按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测算,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但我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
报告课题组成员、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员丁伟认为,我国还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我国亟须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
“从现实基础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张永军表示,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是,围绕高端
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有效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从实践来看,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的做法可以提供很多经验。”华夏幸福基业副总裁轷震宇指出,众多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周边产业转移之后,整合出龙头企业继而带动产业链条做粗拉长,在此基础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承接”到“整合”再到“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办,不能一刀切。”轷震宇说。
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工业化要从“平推”转向“立体”(崔书文 顾阳)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离不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就产业升级的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科学认识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往往基于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或统计指标来描述产业结构的比例。不过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特别好的指标来精确描述产业结构。”金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时,首先要基于比较科学的认识,特别是要承认我们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金碚认为,现实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连续的,其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因此,切不可将追求某种统计数字,作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绝对政策目标。
“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复合有机体,而不是拼图式的平面板块。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科学实施调整战略。”金碚强调说,“推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的总体特征的变化上,而且更加深刻地体现在其对于战略路径的选择上。”
产业升级要摆正“心态”
金碚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继续追赶发达国家的要求,也有更加依靠自主创新的需要,必须实现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需要摆正心态,不可操之过急。
金碚表示,过去30多年,我国工业化扩张速度很快,实际上是一种“平推式”的工业化,即在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政府助推的领域,在扁平的技术层面上大规模投资,通过大力度招商引资,快速扩充生产能力,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
“应该说,这种模式推动了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即技术层次低、产品差异性小、创新活力弱。而且企业行为倾向于‘争取优惠政策’和占据资源优势,而对于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缺乏耐心。”金碚指出,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如同生命体,是一个有机演进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走“立体式”升级之路
“我认为,中国产业升级的根本在于机制问题。”金碚表示,过去的机制促进了经济更快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缺点,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及创新能力不足。
金碚认为,工业转型升级到了中后期就变得非常艰难,须从过去“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也就是指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
金碚指出,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都应在平等竞争中实现技术创新。政府经济政策的逐渐从倾向于给优惠待遇,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这是改变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应对贸易壁垒,特别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需要。
“在产业升级上眼界一定要放长远,只有将可持续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点战略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金碚强调说。
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模式
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其产业升级主要有3类模式,即市场引导型、政府引导型、市场与政府协调引导型。
市场引导型的产业升级模式,是指市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政府主要负责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外部性。美国产业升级进程即属于这一类型。在美国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主要致力于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解决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直接推动着美国的产业升级。
政府引导型的产业升级模式,是指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及产业的转型,市场机制起着诱导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发达经济体在产业升级的中前期即属于这类模式。战后,日本经济在追赶美欧发达经济体时,政府直接对经济进行干预。韩国则依赖政府的指导性计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新加坡政府通过经济发展计划、建立工业园区,以及努力提升投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充分利用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等种种措施建立起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
市场与政府协调引导型的产业升级模式,是指市场与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协调发挥作用,市场和政府都没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产业升级的后期阶段即属于这类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产业升级的中后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经济体逐渐暴露出政府干预较强的弊端。此时,这些经济体也意识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不利后果,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变为对经济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允许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与市场开始协调推进产业升级。(顾阳整理)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经济还有维持8%增长的潜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产业差距仍相当大,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我们需要不断把资源重新配置到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上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林毅夫
如果我国产业通过升级达到日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水平,中国工业增加值率就有30%到70%的提升空间。未来中国的增长潜力主要是通过转型升级、优胜劣汰、全产业链管理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从“铺摊子”式的粗放经营转为精耕细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尽管国际形势严峻,中国经济增速仍稳健,经济再平衡也取得一定进展。为继续提高生活水平和建设小康社会,中国要加快产业升级,重视服务业和研发投入,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找到自己的位置。还应考虑推出污染税和碳税等改革,鼓励发展绿色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 古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