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市场评述 | 新品速递 | 原材料行情 | 综合新闻 | 阀门曝光台 | 阀门市场 | 阀门协会 | 本站动态

资讯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商务部、中钢协否认下调钢材出口退税

作者: 2010年05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
字号:T | T
至于当前是否有调整出口退税的必要,韩卫东对记者说,板材出口以大钢厂为主,目前的市场状况确实很难理解退税调整的必要性,这对企业出口和经营有负面影响,大中型钢厂都不希望这种措施出台。此外,从出口看,今年1-
       至于当前是否有调整出口退税的必要,韩卫东对记者说,板材出口以大钢厂为主,目前的市场状况确实很难理解退税调整的必要性,这对企业出口和经营有负面影响,大中型钢厂都不希望这种措施出台。
      此外,从出口看,今年1-4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1302万吨,仅占钢材总量的2.9%,出口比例非常低。权威人士说,当前我国的经济还不稳定,去年相关外贸政策要维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主管部门经常会对一些政策征询企业、协会意见,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政策的调整。
      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或调整
      至于其他涉及外贸的政策,戚向东透露,国家将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做一些调整。
      据介绍,自1999年起,国家开始对加工贸易实行商品分类管理,按商品将加工贸易分为禁止类、限制类和允许类。为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2004年至今,国家陆续将部分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禁止类目录的加工贸易,取消其进口保税政策。
      戚向东称,目前商务部在做的主要是研究加工贸易禁止目录。现在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出口时都是免税的。为了适应我国政策,限制部分出口,在进口钢材加工后出口可能将征收部分关税。
      不过他称,这种调整对钢铁企业“基本没有影响。”
针对商务部正在考虑下调热卷、冷卷、涂镀类产品出口退税的传闻,记者26日获悉,商务部、中钢协以及“消息来源方”河北钢铁均未认可这一消息。
      多方否认调整出口退税
      一则关于钢材出口退税的消息昨日被关注,市场担心,会对大型钢铁企业出口造成冲击。有媒体称,“商务部正在考虑下调热卷、冷卷、涂镀类产品的出口退税,取消热卷出口9%退税,而对冷卷和涂镀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从13%下调到9%。”而消息的来源为河北钢铁集团人士。
      这一消息看似有板有眼,但仅从逻辑上判断,由商务部决定调整出口退税一事就说不通。记者了解到,对于出口退税的调整,应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负责,其中财政部承担主要的职责,最终政策要由财政部发布。以商务部作为政策调整主体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此,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说,“即使要调整出口退税,也应该有财政部牵头来做,而不是商务部主导。”
      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戚向东也对记者称,并没有听说要调整出口退税一事。他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强调,“调整出口退税不是商务部一个部门就能定的事。”
      戚向东还说,“直接负责调整出口退税的在财政部税政司,而相关主管的处长的人还没有介入,怎么会调整?”
      钢企称没有调整的必要性
      河北钢铁集团市场管理部部长韩卫东昨日也对记者说,“这不是我们的人说的,我们的人也没有水平说这事。” 钢协和钢企的人纷纷戏称,此次事件纯属媒体“编造”的结果。
      首钢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出口退税下调的消息早在上周二就有所耳闻,并且是宝钢率先传出的消息。他认为,这一消息流传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商务部提了一个关于下调退税的意见在各部委间流转,二是商务部召集了部分企业就下调退税一事征求意见。但他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即部委就外贸政策和企业进行研讨,这也是一种常规举动。

标签:商务部 中钢协 下调钢材

分享到:
免责声明: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或者作者自行发布,本网发布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给访问者,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同时本网亦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处理!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86-571-88970062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会员说明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企业展示 - 阀门助手

广告热线:0571-88970062 服务热线:0571-56077860 传真:0571-88971936
广告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会员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服务: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件:  销售邮件: 投稿邮箱:

备案号:浙ICP备09057929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10307 版权所有©全球阀门网